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佳作 > 夏营元宵节 民俗放异彩

夏营元宵节 民俗放异彩

2014年02月15日 18:37:59 来源:山西新闻网河曲视窗 特约记者:赵彦文 访问量:634

 

山西新闻网河曲讯 正月十五元宵节,河曲巡镇镇夏营村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快乐和喜庆。一进村口,就看到村里到处是张灯结彩,一条条喜庆的横幅悬挂在每条小巷。来到夏营村文化大院。这里已经是人潮涌动,台下的村民们都专心地观看演员们的表演,在戏场的东面一间房子里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户可以看到,里面正有一伙人在换演出服装。原来这伙人是夏营村文化大院的主力军,他们都是文化大院里威风锣鼓队的队员。看着他们一个个精神饱满,文化大院的负责人、夏营村的村主任王瑞林介绍说,这支锣鼓队成立还不到一个月。队里的道具和服装都是河曲县文化局免费赠送,为的就是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正赶上元宵节闹红火正好展示一下,一位头发已经斑白,但是精神矍铄老大娘今年已经是73岁了,她也是队里最年长的队员。

   这支队伍队员们的平均年龄已经在50岁左右,从今年正月初六才开始经过文化局的专业指导老师指导了三天,村民们自己刻苦训练,现在已经练出了不错的水平。记者看到:锣鼓队已经摆好了阵势,队员们一个个精神饱满,都鼓足了劲儿,严阵以待。这时铿锵有力的鼓声已响起,站在队伍中间的指挥更是精神抖擞,左右手各执一面小旗,左手的是红色,右手的是绿色。队员们在指挥者的统一指挥下,动作协调有序,队形在不时的变换。鼓声、锣声、震耳欲聋,这声音有如排山倒海一般,队员们一个个激情昂扬,士气十足。这支锣鼓队能在短短十天的时间内练出如此好的水平,村民们一个个赞叹不已。有位年长的老人说“咱夏营村,老辈子都是唱道情的行家,有这个基础,年轻点的学个敲锣打鼓还难了?那还不是耍耍了,哈哈......”记者听了感到好奇,就上前去询问究竟,原来在六、七十年代,夏营村的村民们还组建过自己的剧团,专门就是唱道情。哦,怪不得,今天请来的剧团表演的还是道情呢,这可是夏营村民喜爱的剧种啊!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是晚上了。这时村里家家户户门口的红灯笼都亮起来了。在戏场正中央的大火笼也燃旺了。此时,记者仔细观察,顺着这个火笼一直向北望去,和戏台正对的是一座古城门洞,如果顺着城门洞进去,一直往前走,是一座古庙。在村民王曙光的陪同下,穿过城门洞顺着一条宽敞的水泥硬化路一直向前走,在这段路上,间隔不远就有一个已经燃着的大火笼,快到古庙的附近还的爬一段坡,这座古庙也是村里最高的地方。记者听王曙光介绍,我们所穿行走过的这片民宅是夏营村最原始的民宅布局,整个村子是以“虎头城,王子街”的结构设计布局的。一会我们就到了这座古庙,走进庙院,远远就看到正面的屋子了香烟缭绕,村民们在里面上香磕头的真多。走进正面的屋子看到,在屋子正面供奉着一尊神像,据村民介绍,这座庙叫关老爷庙,也就是这里供奉的是关羽的神像。这时,笔者看到已经有一伙村民围在庙院的东面在弄一些小灯笼。记者也过去凑个热闹,原来村里过十五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全村男女老少要随一班八音会和村委会负责人领头转九曲黄河阵,用村民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要转灯游会。这时见两位村民已将大小不一的小灯笼都挂在了两个顶部类似伞骨一样的灯架上,而且每个灯架上挂九个灯笼。据一位年长的老者说,这些灯笼叫“九莲灯”,灯笼的挂法也是有讲究的。九个大小不一的灯笼要以五层,立体呈六角挂起来,呈“五层六角”状。紧接着,八音会吹起了清脆悦耳的唢呐声,灯游会就要开始了。排头的是八音会,后面是那两个专门扛“九莲灯”的村民,然后紧跟着的就是村民们。转灯会要开始了,人们首先从关老爷庙出发,沿路等待的村民们就加入到了这个庞大的队伍中。凡是在村里过十五古会的村民都是要参加转灯游会的,图的就是今年全家人平安顺利。队伍越来越庞大壮观了,唢呐声,爆竹声,村民们的说笑声汇成一片。此时的村里已经是灯的海洋、流光溢彩。这支队伍缓缓前行进入九曲黄河阵,灯游会上人头攒动,人潮涌动走出这个迷宫。又进入那个方阵,随人流缓慢前行,将近走了有40多分钟,才从这个曲曲折折的“九曲黄河阵”里走出来。

  王曙光告诉记者,村里还有更出彩的一项活动,这可是夏营村的绝活。在河曲至今,这项活动唯有夏营村保留而且传承了下来。记者看到只见几位村名正忙着将几个底部呈圆形,顶部就像是从中心辐射开来的三条射线状,全身用彩色的拷贝纸粘出来呈筒状形,直径大约有50厘米左右,高大约有15左右的纸筒撑开,然后把一些浸了油的纸捻儿放在纸筒底部中间的细钢丝上,把这些油纸捻儿点燃,两个人一起将这个巨大纸筒举高,过一会儿就顺势把这个“庞然大物”慢慢抛向空中。这时只见这些“庞然大物”一个个都飘向高空,忽明忽暗,熠熠生辉,还真是漂亮。村民们都抬头仰望天空,有的还拿出手机不时的拍照。记者早已看得发呆了,这可是头一回见这新鲜玩意儿。看着这一个个“庞然大物”一个个都飘向高空,专门负责这项活动的村民杨福厚给笔者介绍,这个大纸筒俗名叫“潮灯”,学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孔明灯”。记者一下恍然大悟,这不是那个“许愿灯”吗。杨福厚说,这些灯都是经过他手工制作的。放“潮灯”也是夏营村元宵节从古至今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不会制作了,只有老一辈的人还保留着这项传统手工艺。

  看着一盏盏“潮灯”飘向高空,看着村民们一张张喜庆幸福的笑脸。记者深深感觉到了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更感觉到了保护整理传承这些民俗的重要性。希望这些“潮灯”带去了村民们一个个美好的祝愿,让夏营村民平安顺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成为文明富裕的新农村!

编辑:张瑞锋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河曲县黄河路小学 特此声明。